close
假如「成功=金錢+社會地位」,李嘉誠先生肯定等同「成功」。然而,要擁有多少金錢或多高的社會地位才算成功?為簡化及量化,就以100萬美元作標準,擁有百萬美金者,可稱之為「成功」;若否,不能稱為「成功」,或只可稱為少許成功。
好了,以此邏輯估計,本港的公司董事、高級管理層及專業人士便屬「成功人士」。主流的意見是,要成為成功人士,「勤力」是不二之法,如持相反意見者,或會被標籤為「失敗者」(Loser)。
「成功=努力」,又或「幸運=勤力」的看法,我「近乎」完全認同。但,近年有一股冒起的中產60世代,把這類直線、簡化的人生哲理無限地放大,並有意繼續宣揚如斯「真理」。
對於「期望變中產」的70世代(或許只有本人),這些「真理」未免過份簡化了達至「成功」的途徑。我的意見是,「努力」或許只是達到「成功」的其中一個元素,儘管比重非常高,但絕不可把其他因素視而不見。
個別中產60世代,把現時擁有的社會地位、工作及財富,理想當然地把過往付出的努力與他們的成功畫上等號。這可害了正在成長的Generation Y及Z,以及激起了如我這類70世代的厭惡。
因為,大部份中產60世代,剛踏出校門的一刻,正正活進本港經濟增展期,現時他們獲得的成功,真的全是因「努力」而得來嗎?
我見到的世界是,不少97年後,無論是從外國或本地畢業的博士及碩士生,工作多年至今也不見有甚作為,更普遍難以「重演」60世代十多年前的「風光」,但何以大部份中產60世代,在同一年紀為擔上重位?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嗎?真的只有中產60世代才勤力嗎?
我看到的世界是,為數不少的中產60世代,無論中英語文能力、待人持物、溝通技巧、視野都未見突出,面對逆景的適應能力更不用多說,(部分甚至是奇低(好些還在留戀昔日炒樓至富的日子,並期望有再臨的一天)。我要指出的是,努力固然非常非常非常重要,但「幸運」,或解作家庭背景、出生國度及宏觀經濟起跌周期等變數(variables),或簡稱為時間及地點等因素,絕不能隻字不提。
據信報林行止先生曾引述的研究,加上個人有限的社會經驗,近乎可以肯定,出生於富裕家庭的兒童,日後成為富人或中產階級的機會,遠比下層家庭的機會為高。讀者只要多加留意大型公司,特別是銀行、基金公司及大型外資證券行的高層(年薪一般過百萬港元),多是留學回來的。
我想問的是,這些中產出生的子弟,有多少個是自己賺錢出外留學的呢?相信是有的,但為數估計不多。以自家的經驗是,除非本人的父母不用住及吃數年,或許有出外留學的機會。好了,既然沒可能,作為學生可做的,努力讀書吧!只好考上本地大學
(不想討論自家工作賺錢的可能性,機會成本過高),但我發覺,不管中學時代,英語多差的同學,有機會放洋留學後,英語全在本港曾努力多倍的同學之上,在本地找工作的成功率與本港曾付出更大的付出無異。
是本地大學生不夠勤力嗎?即使香港大學一級榮譽理學士也不夠嗎(當然學歷並非一齊,只是成功的基本功,約佔1%)?是數千數萬的本地畢業生不屑一顧嗎?還是應把「成功=努力」,改為「成功=努力(70%)+幸運(20%)+未知數(10%)」,較為接近事實的真相?又或這等式中的各項元素的分布比例,會隨時日而改變,或有周期性?
以上觀點,只是想補充好些中產40多歲之輩,宣揚看似神一般道理的不足。
好了,以此邏輯估計,本港的公司董事、高級管理層及專業人士便屬「成功人士」。主流的意見是,要成為成功人士,「勤力」是不二之法,如持相反意見者,或會被標籤為「失敗者」(Loser)。
「成功=努力」,又或「幸運=勤力」的看法,我「近乎」完全認同。但,近年有一股冒起的中產60世代,把這類直線、簡化的人生哲理無限地放大,並有意繼續宣揚如斯「真理」。
對於「期望變中產」的70世代(或許只有本人),這些「真理」未免過份簡化了達至「成功」的途徑。我的意見是,「努力」或許只是達到「成功」的其中一個元素,儘管比重非常高,但絕不可把其他因素視而不見。
個別中產60世代,把現時擁有的社會地位、工作及財富,理想當然地把過往付出的努力與他們的成功畫上等號。這可害了正在成長的Generation Y及Z,以及激起了如我這類70世代的厭惡。
因為,大部份中產60世代,剛踏出校門的一刻,正正活進本港經濟增展期,現時他們獲得的成功,真的全是因「努力」而得來嗎?
我見到的世界是,不少97年後,無論是從外國或本地畢業的博士及碩士生,工作多年至今也不見有甚作為,更普遍難以「重演」60世代十多年前的「風光」,但何以大部份中產60世代,在同一年紀為擔上重位?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嗎?真的只有中產60世代才勤力嗎?
我看到的世界是,為數不少的中產60世代,無論中英語文能力、待人持物、溝通技巧、視野都未見突出,面對逆景的適應能力更不用多說,(部分甚至是奇低(好些還在留戀昔日炒樓至富的日子,並期望有再臨的一天)。我要指出的是,努力固然非常非常非常重要,但「幸運」,或解作家庭背景、出生國度及宏觀經濟起跌周期等變數(variables),或簡稱為時間及地點等因素,絕不能隻字不提。
據信報林行止先生曾引述的研究,加上個人有限的社會經驗,近乎可以肯定,出生於富裕家庭的兒童,日後成為富人或中產階級的機會,遠比下層家庭的機會為高。讀者只要多加留意大型公司,特別是銀行、基金公司及大型外資證券行的高層(年薪一般過百萬港元),多是留學回來的。
我想問的是,這些中產出生的子弟,有多少個是自己賺錢出外留學的呢?相信是有的,但為數估計不多。以自家的經驗是,除非本人的父母不用住及吃數年,或許有出外留學的機會。好了,既然沒可能,作為學生可做的,努力讀書吧!只好考上本地大學
(不想討論自家工作賺錢的可能性,機會成本過高),但我發覺,不管中學時代,英語多差的同學,有機會放洋留學後,英語全在本港曾努力多倍的同學之上,在本地找工作的成功率與本港曾付出更大的付出無異。
是本地大學生不夠勤力嗎?即使香港大學一級榮譽理學士也不夠嗎(當然學歷並非一齊,只是成功的基本功,約佔1%)?是數千數萬的本地畢業生不屑一顧嗎?還是應把「成功=努力」,改為「成功=努力(70%)+幸運(20%)+未知數(10%)」,較為接近事實的真相?又或這等式中的各項元素的分布比例,會隨時日而改變,或有周期性?
以上觀點,只是想補充好些中產40多歲之輩,宣揚看似神一般道理的不足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