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穴位 (24)
- Oct 15 Wed 2008 13:59
一 學 就 識 ! 自 按 穴 道 醫 痛 症
- Feb 02 Sat 2008 15:24
足底穴位按摩の治療耳嗚
足底穴位按摩 實是一種絕佳的古老自然療法,史記有“俞跗篇”,而神醫華陀也寫“足心篇”介紹足底按摩可治病。有消除壓力疲勞,增強體質健康奇效。
根據著名的“足底反射區帶理論”,按摩足底穴位可刺激身體位於足底的反射區,改善人體健康,包括:
- 促進血液循環;排除體內毒素
- 改善失眠腎虛;調節分泌失衡
- 活化五臟六腑;強心活血減痛
耳嗚是指由耳朵聽到一些不明所以的聲音,像嚜或是咯的聲音,還有嘰或鏗的高音,有時或會聽到血管跳動的聲音。有時齊天都會聽到,有的偶爾聽到,或是安靜時才聽得到。東方醫學認為耳與腎有非常密切的關係,指出腎是儲存得自父母的精氣的場所,腎若衰弱則會引起耳嗚。
治療方法:
要治療耳嗚,改善衰弱的腎非常重要。腎臟恢復元氣之後就會消除疲勞,耳朵發揮正常功能。要刺激腳第四及第五趾的根部,及與腎有關的湧泉穴。方法是首先用手指抓住第四趾,然後慢慢地轉動腳趾,接著以同樣方法按壓第五趾。刺激完這個耳反應點後,應該再刺激位於腳底中央稍微靠近腳趾的陷入處,這就是湧泉穴,用力按壓會覺得非常舒服。每天依照以上方法進行一次,耳嗚就會逐漸消失
- Nov 07 Wed 2007 17:47
針炙篇 - 過敏性疾病
- Sep 11 Tue 2007 23:22
搵啱穴位踢走脂肪話咁易 (五)
- Sep 11 Tue 2007 23:21
搵啱穴位踢走脂肪話咁易 (四)
- Sep 11 Tue 2007 23:21
搵啱穴位踢走脂肪話咁易 (三)
- Sep 11 Tue 2007 23:20
搵啱穴位踢走脂肪話咁易 (二)
- Sep 11 Tue 2007 23:19
搵啱穴位踢走脂肪話咁易 (一)
- Jun 12 Tue 2007 18:20
“病症”最常用之穴位(針炙與推拿)二
十四. 便血:取穴 命門、天樞、長強、隔俞、腎俞。
十五. 痹証(關節痠痛麻痺):
1) 肩痛取 肩髃、曲池、外關。
2) 肘痛取 尺澤、曲池、外關。
3) 腕痛取 陽池、列缺、支溝、合谷。
4) 手指痛取 合谷、後溪。
5) 腰脊痛取 身柱、腎俞、委中、昆侖。
6) 股痛取 環跳、委中、陽陵泉。
7) 膝痛取 膝眼、足三里、陽陵泉。
8) 踝痛取 解溪、昆侖。
9) 足痛取 太溪、昆侖、太衝。
十六. 腰痛:取穴 腎俞、委中、腰俞;腰背強痛加取 殷門、承抉、四髎;疼痛至腿足加取 環跳。
十七. 胸脇痛:取穴 內關、外關、壇中、支溝、太衝。
十八. 遺尿:取穴 三陰交、中極、氣海、百會。
十九. 月經不調:
1) 月經先期取穴 氣海、中極、血海、三陰交、太衝、脾俞。
2) 月經後期取穴 關元、命門、腎俞。
二十. 經痛:
1) 經前或經期腹痛取穴 內庭、三陰交;如仍不止加取 合谷、足三里、
關元、中極。
2) 經後腹痛取穴 腎俞、命門、關元、足三里、三陰交。
二十一. 小兒抽風:
取穴 印堂、中沖、風池、昆侖、後溪、神門、內關、甲根。
二十二. 落枕:取穴 落枕、縣鐘、肩井、大椎。
二十三. 撞聾:取穴 聽會、聽宮、翳風、外關、啞門、合谷、百會。
二十四. 鼻衄(流鼻血):取穴 印堂、上星。
二十五. 鼻淵:取穴 迎香、合谷。
二十六. 喉痛:取穴 合谷、天突、廉泉、孔最、尺澤。
二十七. 牙痛:取穴 頰車、合谷、大抒、行間;上牙痛加取 內庭、下關;下牙痛加取列缺、足三里、內庭;齒齦痛加取 曲池、足三里;外感風火加取大椎、外關。
- Jun 12 Tue 2007 18:17
“病症”最常用之穴位(針炙與推拿)一
一. 感冒(傷風)症狀:發燒、頭痛、咳嗽、打噴嚏、流鼻涕、鼻子不通。
可取穴 合谷、風池、肺俞;頭痛加取 太陽、頭維、列缺;喉痛加取 孔最;鼻塞加取 迎香;渾身痠痛加取 曲池、承山。
二. 咳嗽:外感咳嗽可取穴 肺俞、合谷、尺澤、風池。
三. 頭痛:
1) 全頭痛取穴 百會、風池、太陽、合谷、足三里、陽陵泉。
2) 頭頂痛取穴 百會、風池、列缺、大抒、太衝。
3) 偏頭痛取穴 頭維、列缺、湧泉、縣鐘。
4) 前正頭痛取穴 百會、上星、印堂、合谷。
5) 後頭痛取穴 風池、外關、昆侖。
6) 眉稜骨痛取穴 頭維、攢竹、神庭、絲竹空。
四. 眩暈:可取穴 百會、合谷、內關、中脘、足三里、太溪。
五. 失眠:可取穴 內關、神門、三陰交、隱白、至陰。
六. 中暑:取穴 人中、合谷、內關、足三里;病重加取 曲池;發生抽筋加取 委中、曲澤;心煩心跳加取 通里。
七. 中風:
1) 閉証:兩眼張開、牙關緊閉、兩手握得很緊、喉間痰聲象拉鋸、顏面發紅、呼吸氣粗、大小便都不通;取穴 合谷、人中、百會;痰多加 天澤、豐隆;口眼歪斜加取 地倉、頰車、下關;熱盛加取 大椎、曲池;神志不清取 神門;四肢拘攣取 肩髃、陽陵泉;半身不遂取 環跳、陽陵泉、縣鐘、委中。
2) 脫証:口張、眼閉、兩手撒開、遺尿、手足發涼、呼吸很低或身上出珠樣的大汗;取 關元、氣海、神闕、三陰交、人中;如有遺尿加炙取 百會、腎俞。
八. 呃逆(打嗝):取穴 內關、太溪、膈俞、膻中。
九. 嘔吐:取穴 曲池、內關、足三里;熱吐取 合谷、解溪;寒吐取 脾俞、氣海。
十. 胃痛(胃氣痛):取穴 中脘、內關、足三里、胃俞。
十一. 腹痛:
1) 全肚子疼痛取 內關、委中。
2) 小肚子疼痛取 關元、氣海、三陰交、胃俞。
3) 肚臍周圍痛取 天樞、氣海。
十二. 泄瀉:
1) 急性泄瀉取 中脘、天樞、足三里。
2) 慢性泄瀉取 中脘、天樞、脾俞、胃俞、神闕、命門。
3) 五更瀉取 照海、氣海、腎俞、神闕。
十三. 便秘:取穴 支溝、照海、足三里。
- Apr 29 Sun 2007 22:50
3DM 人体全息穴位反射圖~
- Nov 25 Sat 2006 16:16
按壓穴位 舒緩感冒症狀
- Oct 25 Wed 2006 22:48
淋巴按摩去產後浮腫
- Sep 22 Fri 2006 00:34
自 我 推 拿 改 善 皮 膚
|
- Aug 17 Thu 2006 18:24
手穴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