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流行性腦脊髓膜炎( 簡稱流腦 ),是由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化膿性腦膜炎。多見于冬春季,兒童發病率高。
  

病原學及發病機理

腦膜炎雙球菌為革蘭氏陽性菌,由呼吸道侵入人體,在上呼吸道繁殖產主大量的內毒素,在抵抗力低下時,病原體侵入血液,繼而侵入腦膜,形成化膿性腦膜炎。
   
流行病學及預防

傳染源是患者和帶菌者,尤其是帶菌者和不顯性上呼吸道炎患者是主要的傳染源。主要通過空氣飛沫傳播。但由于病原體對外界環境抵抗力差,只有當與傳染源密切接觸時才可能發病。人群普遍易感,但成人70~80%可通過隱性感染獲得終身免疫。故發病多為兒童。一般在冬春季節發病,有明顯的季節性,多呈散發性,有時也可小流行。自從疫苗接種後,周期性流行已少見。

本病的預防主要是早期發現病人及時隔離直至癥狀消失,居室通風好,消毒衣物。對帶菌者給予藥物治療。對可疑病人應予觀察或治療。可用磺胺嘧啶2g/日,小兒100mg/kg/日,分2次服用,同時用等量碳酸氫鈉口服,連用3~5天,或者用磺胺異恩暖,成人每次2片,口服,兒童酌減,連服3~5天。流行期外出帶口罩,減少集會,加強人群集中區的預防工作。目前國內仍采用磺胺藥作大規模預防,但國外已采用利福平或二甲胺四環素,或兩藥合用。為減少發病率,控制流行,我國已廣泛地運用A群腦膜炎雙球菌莢膜多糖菌苗進行人群預防接種,主要用于6個月~15歲兒童,收到顯著效果。
  
臨床表現

本病潛伏期1~7日,一般2~3日,臨床上按病情及表現分為四型:

1.普通型:佔病例的90%。急性起病,有寒戰、高熱、頭痛、身痛和嘔吐,煩躁不安和表情呆滯等毒血癥表現。70%的病例皮膚粘膜出現暗或紫紅色大小不等,分布不勻的窖點、窟斑。1~2日後出現顱內高壓,表現為頭痛加劇,嘔吐頻繁及腦膜刺激癥( 即頸項強直,角弓反張剋、布氏征陽性 )。嚴重者出現諺妄、昏迷。嬰幼兒( 2歲以下 )因顱骨縫及自門未閉,腦膜炎癥狀常不典型,表現為高熱、嘔吐、拒食、痛哭不安,甚至驚厥,雖無腦膜刺激征但前當門飽滿有助診斷。

2.暴發型:此型多見于兒童,病情凶猛,如不及時搶救可于24小時內死亡。此型又分為暴發休剋型和暴發腦炎型。體剋型除普通型癥狀外,其突出表現為全身中毒癥狀,精神極度萎摩,有面色蒼白,四肢服冷,皮膚出現花紋,尿量減少,血壓下降,腦脊液多澄清,細胞數略增加或正常。血培養及淤點塗片為陽性。暴發腦炎型,其突出表現為劇烈頭痛,煩躁不安,頻繁嘔吐,抽搐,迅速昏迷,最終發生腦疝,呼吸衰竭。同時具有休剋型和腦炎型癥狀者為混合型,病死率極高。

3.輕型:僅出現皮膚粘膜出血點,塗片染色可發現病原菌,此型多見于兒童。

4.慢性敗血癥型:很少見,多為成人,遷延數月之久,以發熱、皮疹、關節病變為特征,少數有肝大,多次血培養至高點塗片可找到病原菌。
  
治療

1.普通型:磺胺嘧啶仍為首選藥物,成人首次劑量2g,以後每4~6小時1g,小兒100~200mg/kg/日,5~7日為一療程。加服等量碳酸氫鈉,用藥24~48小時癥狀不好改用青黴素G或其它。國外多以青黴素G為首選藥物。

2.暴發型:治療儘早靜脈推注大劑量青黴素G20萬u/kg/日,可每小時靜推青黴素鈉鹽100萬u,或持續靜脈滴入。5~7日為一療程,除抗菌治療外,還要積極的抗休剋及防止DIC後( 彌漫性血管內凝血 )。腦炎型的要減輕腦水腫,防止腦疝形成和呼吸衰竭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g Iv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