皮膚搔痒症 一 風瘙痒
 
皮膚搔痒而無原發皮疹為主的病証在中醫常稱為「風瘙痒」。“風”是指因風邪而致痒,游走不定。“瘙痒”是指皮膚產生痒感而欲搔抓的主觀感覺。風瘙痒之病名,最早見於《諸病源侯論》,細考本病立論始於秦漢,証述詳於隋唐,証治精於明清。千百年來中醫已認識到,病毒疫邪入侵機體,則“邪氣客於肌,則令肌肉虛 …… 邪與衛氣相搏,陽勝則熱,陰勝則寒,寒則表虛,虛則邪氣往來,故肉痒也,凡痒之類,逄熱則痒,逄寒則痛”。故「風瘙痒」的形成,主要是血氣失和,衛外不固,風從內生或風邪外襲所致。故皮膚搔痒証和一切因糖尿、黃疸、神經衰弱、腫瘤、內臟疾患等能引起皮膚搔痒而又無原發皮損可見者,均屬此病範圍。
 
現代醫學亦已証實,皮膚搔痒常於「肝病」時發生,無論肝病患者有否黃疸,尤其在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早期時即可出現。一般認為「肝病」令代謝失常,引致膽鹽刺激皮膚感覺神經末梢所致。久病時,可因皮膚長期搔抓會有粗糙、增厚、脫屑、色素沉著等苔癬化改變。
 
風瘙痒的病機分型如;血虛風燥、血熱風盛、血瘀生風、風寒外朿、風濕郁膚、風邪久羈等型,均與「慢肝」的中醫分型有內在聯系。一般認為皮損色紅、遇熱痒甚,小溲短赤、舌紅脈數者,屬血熱生風。若皮色淡而遇寒痒甚、小溲清長、舌淡脈弦或緊者,屬寒邪外束。若瘙痒勞累後加劇、神情倦怠、面色晃白、舌淡脈細者,多為血虛生風化燥作痒。按中醫的觀點;搔痒之根源應責之於心,且肝藏血、脾統血,故「肝病」引致血虛、血熱、血燥、血瘀均能生風致痒,如能療肝清濕,再根據“治風先治血,血行風自滅”的學說以中藥理血、祛風、除濕,必能驅邪止痒,此治法更為實用有效。

香港肝炎中藥製劑研究中心
主任醫師   黃國雄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g Iv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